7月24日,德信体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策略调研”实践团访问东南亚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与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座谈交流,深入探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支柱。
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位于雪兰莪州的星洲日报社,报社门厅处镌刻着一幅对联:“立足诚信、情义相随”,一种温暖力量似乎扑面而来。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总编辑、《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与实践团成员在二楼会议室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从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社会功能角度,为实践团梳理了《星洲日报》自1929年创刊以来94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2016年他担任总编辑以来推动的办报改革。2023年,郭清江总编辑推动制定了《世界华文集团处理报纸与网络新闻标准作业程序》,致力于维护新闻传播的职业伦理、追求新闻公信力。他说,星洲始终以“为华人社会和弱势群体发声”为己任,星洲要做的是有立场、有原则、有温度的新闻;星洲崇尚的是正义至上、情在人间;星洲追求的是更美好、更和谐、更光明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融”的社会,是一个多族群融合、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近年来,《星洲日报》推出了“暖势力”“医识力”“求真”“我们”“活力”等专版,深受读者喜爱,目前星洲的发行量已达到35万份(含电子报)。今天的《星洲日报》已不仅是一份纸质报纸,而且是一份包含星洲网、星洲日报APP,全方位覆盖手机用户、桌面电脑用户的数字化媒体;是一份紧密服务华人社会发展、时时与华社接口的媒介。
实践团成员与郭清江总编辑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们关注《星洲日报》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状况、未来报纸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带队教师窦一鸣与郭清江总编辑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星洲日报》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经理陆耀荣引导北外实践团参观了星洲日报社“历史轩”,这里收藏了自世界上第一份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今天《星洲日报》的重要文物和史料,生动地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的变迁史。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华文报刊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下午,实践团来到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就马来西亚族群的汉语国际教育进行调研。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由马来亚大学与德信体育合办。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朱丽教授、马方院长艾琳教授(Dr. Noor Zalina)及孔院项目负责人Erra、孔院教师戴莹、张力珂、马来西亚本土教师Afifa参加了调研座谈会。艾琳教授与朱丽教授介绍了马大孔子学院成立以来的基本情况和活动特色。实践团就孔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克服跨文化传播障碍,如何讲述抽象的中华文化,孔院学生如何就业等问题,与孔院教师进行了交流。中方教师张力珂认为,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多元多彩,本土学生对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孔院也会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马方院长艾琳博士表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孔院的教学和文化交流中,加强了对汉语的兴趣,也加深了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在就业时会期望接触和使用汉语,或选择与中国有业务合作的政府部门或企业工作。
带队教师高金萍对马大中方和外方院长以及孔院教师在疫情期间坚持教学表示崇高的敬意,她说:“孔院教师是中马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一行远赴大马进行海外实践,实质上也是期望能够向在座各位教师学习,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大马,也把大马的文化介绍给中国,做新时代中马文化交流的使者。”带队老师窦一鸣向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对实践团一行的帮助表示感谢,她希望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可以成为北外来马留学生的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实践团还对马来亚大学法学院沙德教授(Dr. Shad Saleem Faruqi)进行了访谈,了解他对中国文化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方案的看法。沙德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人权领域。沙德教授表示,当前我们仍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如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以西方纪元为公历纪年,西方观点往往被世界公认,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有限。他强调食物、水和庇护所等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表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堪为世界楷模。当前马来西亚有很多报道关注英美国家,很少对邻国进行报道,可以说马来西亚目前仍深受殖民传统影响,并没有反映马来西亚人民群众的观点。沙德教授对移民问题、文化多样性和贫富差距等的见解,让实践团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