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德信体育“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印尼人文交流与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图书馆举行。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于继海、我校校长彭龙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成立仪式由副校长贾文键主持。
彭龙表示,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北外围绕“一带一路”语种建设、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研究、人文交流机制智库建设,开展了多项工作。目前,学校已开设83种语言课程并建有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进一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德信体育积极配合和参与前两次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去年成功推动了中印尼高校智库联盟的成立,今年已经参与第三次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的筹备工作。
彭龙指出,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德信体育建设新型智库和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大力支持中心发展,中心成立后,首要宗旨是资政服务,中心将加强与国内学者及印尼学者的合作,开展对两国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民族宗教、人口与社会阶层、体育、教育、卫生、科技、媒体、地方合作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为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建言献策。中心力争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库,积极服务两国人文交流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苏更•拉哈尔佐表示,北外作为中国知名学府,不仅校园环境优雅、设施现代,同时设置诸多学科专业,与印尼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北外的印尼语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交官、企业家和专业人士。超过70名印尼学生在北外学习中文、国际关系和商学。他指出,中国和印尼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邻国,两国都拥有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先进理念,彼此间应互学互鉴,加强互动。两国如今注重人文层面交流,2015年召开首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去年在贵阳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教育、林业、科技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今天,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再一次焕发两国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活力,中心可以举办传统舞蹈等课程,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从而进一步推进两国在文化上、在民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新成立的中国-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一定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印尼研究基地,使馆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心的活动。
于继海向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和印尼隔海相望,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和印尼在地区和多边层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全面推动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性议题方面是重要合作伙伴。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仅是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还对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两年多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造福两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文交流已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个大背景下,德信体育成立中国-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适逢其时。他代表教育部希望中心能够强化自身建设,做好政策建议的“储备库”;整合各方资源,做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兼顾多边双边,做好区域合作的“助推器”;为全面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务实、可持续方向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为拓展两国战略合作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随后,苏更大使、彭龙校长、于继海副司长共同为“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揭牌,彭龙为许利平、翟崑、吴杰伟、魏玲、张志洲、穆宏燕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许宁宁、何胜、骆永昆等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2016年6月,北外协同华中师范大学、卡渣玛达大学等中印高校智库联合成立“中国-印尼高校智库联盟”。此次“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进一步落实两国领导人就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决议以及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联合公报精神。
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部委、高校、新闻及研究机构,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近3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成立大会开幕式,并随后参加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印尼人文交流与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印尼人文交流:机遇、挑战与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智库建设”与“中国东南亚关系提质升级”三个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全面的讨论与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上升,中国人文外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与多国建立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加强与外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
中国-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将围绕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求、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需要,服务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东盟关系的发展,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南亚的推进。中心将力争成为国家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地、学术交流高端平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孵化器,力争在国内外产生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